在主辦機構浸泡多年后,我有一個切身體會跟大家分享,那就是:辦展,容不得兩“虛”(弄虛作假),
一是容不得展商“虛”,
二是容不得觀眾“虛”。
道理很簡單。
一場展會,如果邀請不到一定數(shù)量和質量的展商,則該展會代表不了行業(yè)主流,它的影響力必然沒辦法得到保障,只會越辦越差。如果以假亂真,以次充好,必然要倒大霉。展商的眼睛是雪亮的。
關于參展,如今這些企業(yè)都是你看我,我看你。而且現(xiàn)在是信息時代,圈子很小,打個電話就全露餡了。
比如機床展,那些廠商、代理幾乎互相之間全認識。
如果你這場展會稀稀拉拉地來了一些不相關的中小企業(yè),而我是主流企業(yè)、領軍企業(yè)、上市公司??吹竭@種情形,我怎么會參展?
觀眾(采購商、買家)更是這樣。沒有他幾個想見的供應商、廠家(展商),他怎么會來?專業(yè)觀眾(買家)尤其是國際專業(yè)觀眾(買家)過來參觀你一場展會,需要花費不少資金和時間的,他們的時間很寶貴,所以并不是什么展會都參加。他們也很挑剔。
而沒有足夠數(shù)量和品質的觀眾,就來那么百十個人,冷冷清清,哪里會有什么交流、洽談?哪里會有什么交易?怎么會吸引展商繼續(xù)參展?
所以說這兩者是相互促進、相互成就的。把這兩個核心工作做好,這個展會十之八九快速增長。
“沒有觀眾的展會,必是最后一屆展會”
這已經不是什么新詞兒了。這句話在業(yè)內、尤其在主辦圈內基本已經成為共識。嘴上是這么說的,實際上很多主辦并沒有真正把觀眾組織工作放在重要位置。
哪些機構嘴上說了卻沒有去做、做好呢?
一、相當一部分政府展會
國內有相當一部分政府展會把精力放在如何招展招商上,確保500強來幾家,上市公司來幾家,龍頭企業(yè)來幾家,給多少補貼,但展會現(xiàn)場實在不敢恭維。
這么漂亮的展臺基本都是靠補貼搭建起來的。
大企業(yè)來了,可是現(xiàn)場真沒幾個人吶,而且基本都是展商和主辦的人,百無聊賴。
你想拍一張觀眾比較多的照片,還得等半天。
為什么?得等他們“湊”在一塊兒才有點“擁擠”的樣子啊。要不然拍的都是展臺,有什么好拍的?
有一些大企業(yè)牛掰得很,你給他補貼都不愿意來。即便來了,也只是排一兩個小職員在展臺的椅子上坐一坐,派發(fā)一下資料。
為什么?沒效果!
我的客戶、采購商都不在,我來干嘛?不就是給個面子才來的嘛。
還有一些政府展會確實也在重視和想要抓好觀眾組織工作,可是十之八九效果也不好。
這樣的政府展會很難繼續(xù)辦下去,也就是今年明年圖個熱鬧,寫個報告,就草草收場。
所以我在早前多篇文章里已經反復分析,應該怎么做好政府展會的觀眾組織。不知道你們看到沒有?
二、相當一部分商業(yè)展會
規(guī)模五萬、十萬平米以上的大型品牌商業(yè)展會,他們的主辦方基本都在觀眾組織工作上傾注了大量心血。
中小規(guī)模的商業(yè)展會,尤其是那些1萬平米左右的展會,相當一部分主辦機構不太重視觀眾組織工作。
我已經分析過原因,主要是成本、精力問題,當然還有能力問題。
其實本質上是認知和心理問題:
對觀眾、買家重要性的認知不到位。心存僥幸。我認真去組織跟隨隨便便組織差別不大,又何必投入這么多資金和精力?
結果……
現(xiàn)場觀眾人少、不對應、展商不滿意、鬧事、要求退款。我掏了錢來參展,沒生意做,不鬧才怪。
不揍你算大愛了。
所以說,這樣的展會明年還能繼續(xù)辦下去嗎?
懸!
要么怎么說“沒有觀眾的展會必是最后一屆展會”這句話深刻、在理呢?
最后我想再修正一下這句話。
現(xiàn)在展會多若牛毛、競爭白熱化,即便有觀眾,展商可能也不滿意。
怎么做,展商才滿意呢?
第一,必須保證專業(yè)觀眾的數(shù)量;
第二,必須保證專業(yè)觀眾的對應性。對應才能做好商貿配對嘛。你來一堆,卻都不是我的客戶,有用嗎?沒用。
我既要熱鬧,也要訂單。
這是我的需求。
誰能做到,我就去參加誰的展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