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九邊
最近大家都在聊放水的事,我今天再聊一篇吧,咱們不聊經濟學,咱們就用生活中最簡單的邏輯,幫大家理解下為啥放水這事好像作用越來越小。
首先要講的是那個反復講過的道理,銀行放水,并不是直接印錢,然后大家排著隊去銀行領。
而是主要通過兩個途徑。
首先是讓有錢人去貸款。
為啥這里強調有錢人呢?因為銀行貸款有個最基本的前提,抵押品,你沒有抵押,最多能貸出來幾萬塊的消費貸(消費貸也是要看你工作單位和銀行流水的),再大一些的幾乎就不可能了。
所以能貸到大錢的,基本都是本身非常有錢的,他們把手里的資產抵押了,然后借到錢,再去做別的投資。
普通人這輩子能背到的最大的一筆貸款,可能就是房貸,其實就是把你剛到手的房子拿去銀行抵押,然后貸款給你。富人往往不止一套房子,而且也不是通過個人,而是通過公司,貸出來的就更多了。
可能小伙伴覺得,給有錢人貸款怎么就能刺激經濟嘛?事實上以前確實是可以的,畢竟貸了款將來得還回去不是?所以有錢人拿到貸款,第一反應是想想怎么投資,將來賺點錢,過幾年把銀行的錢連本帶利還回去,自己也再賺點。
以前沒現在這么卷,首先可以搞外貿嘛,投資建個廠,招一堆工人,生產出來的產品賣出去賺美元,賺到錢給工人們分了,剩下的還了銀行還能剩不少。
錢就這樣從上邊向下流動,富人們貸款,普通人拿工資,大家都得到了放水帶來的紅利。
工人們有了錢,是不是要去吃飯,是不是要娶媳婦買房?于是大家又從銀行貸款,去蓋房,去開飯店。老百姓是不是還要有點別的需求?于是奶茶,狼人殺,酒吧,外賣也就起來了,慢慢服務業(yè)吸收的人力遠超制造業(yè)。
當然了,不僅僅富人可以去貸款,政府自己也可以,不過比較復雜一些,因為政府不能直接貸款,需要套一個城投的殼。
比如地方政府想搞基建,想修條路,沒錢怎么辦?成立個城投公司,把地方上的食堂放進這個公司,然后就去銀行以食堂為抵押物,借錢去修公路,等將來公路賺了錢再把銀行的錢還上。
修公路得雇傭工人吧,得買鋼筋水泥吧,鋼筋水泥背后又都是工人,基建的資金也轉成了普通人的工資,銀行出來的水淋到了普通人身上。
大家看出來了吧,銀行發(fā)貸款,社會上的老百姓有了工作,有了飯店,有了房子,也有了公路。某種意義上說,這就是前些年我們經濟狂飆的原因。那時候我們社會機會多,從銀行貸出來的款總能賺到更多錢,賺到錢之后再去貸款,再去投資,雇傭更多人,經濟一路向好,每年8%以上的增長率。
回溯這四十年經濟大發(fā)展,最早的原動力,其實就是加入WTO后的外貿,外部注入了購買力。
那現在發(fā)生了啥呢?
可以賺錢的項目越來越少了,或者說購買力越來越低了。
首先是外貿。
我國剛加入世貿那會兒,世界市場對中國敞開,疊加中國的人力實在是太便宜,幾乎生產多少就能賣多少。那時候的企業(yè)主們,從銀行拿錢,然后買設備,招人,搞外貿賺錢,再借更多的錢,不斷擴產能,中國產能指數級上漲。
但是我們憑借常識也能感覺到,這種狀態(tài)本身不可能一直持續(xù)下去。
這不這兩年終于出現問題了,如今能占領的市場基本上差不多了,中國外貿出口占到全世界的15%左右,目測這個規(guī)模不大可能明顯繼續(xù)擴大,或者說,擴大的空間不太大了。
西方國家以前是很相信全球化的,但是大家目睹了德國人被俄羅斯用油氣控制的倒霉樣之后,開始刻意降低對中國的依賴。其實“去依賴”這事早就開始了,只是一直擺不到明面上來,俄烏戰(zhàn)爭之后“不要依賴某國”成了政治正確,西方國家現在都在公開討論了。
比如現在美國最大的貿易伙伴是墨西哥,歐洲也把大量產能轉移到了蘇聯的東歐故地,那里的人力便宜,還有歐盟內部的稅收優(yōu)惠,土耳其這兩年外貿發(fā)展也特別快。上一篇文章也講了,印度要求企業(yè)盡量去印度建廠,不然就加征重稅,我國的很多企業(yè)都去了,我剛搜了下,比亞迪也在做計劃。這些暫時不明顯,長期效果肯定會越來越明顯,全球化正在向“區(qū)域化”過渡。
大家應該聽說今年我們的外貿不太好,我查了下數據,并不是因為產業(yè)轉移,產業(yè)轉移需要很久,現在還不明顯?,F在最大的問題,還是美元加息導致的全世界經濟疲軟。
美元加息一方面把全世界經濟帶下來了水,這間接說明美元依舊非常強勁,此外把很多國家也被美元加息搞得外匯耗盡了,那些國家的老百姓就算想向中國購買產品,現在也沒美元外匯,沒法交易。估計得等到下半年或者明年能好點。
疊加今年突然國內不消費了。
現在我們銀行把錢貸給有錢人,但是缺購買力,海外國內都缺,有錢人有錢也不敢投資。
其次是政府自己的投資收益率也越來越小,比如早期投一條北京和上海之間的高鐵,一票難求,可能很快就盈利,然后收回投資了。
但是使用率高、盈利能力強的項目早已建得差不多,其他偏遠地區(qū)的項目可能用的人太稀疏了,根本賺不到啥錢,需要幾百年才能收回投資。問題是無論高速還是高鐵,都需要大量的錢去維護??赡苊磕曩嵉腻X還不夠維護的,每年政府還得繼續(xù)撥款或者貸款去維護這些基建。
基建搞到后來,就會越來越謹慎,因為對于很多地方政府來說,再修一條路可能不但增加不了收益,可能還是一個負擔。再說現在城投債已經65萬億了,再借真的快要還不上了。
說到這里,就很清楚了,為啥以前放水會刺激消費:
因為以前起點低,市場前景廣闊,國外和國內的老百姓都愿意消費,總有可投資可盈利的項目,所以發(fā)錢會變成實體項目,進一步吸收勞動力。
這兩年國內外購買力都在減弱,國外是因為美元加息導致的蕭條,國內是因為突然消費乏力,大家都不花錢。
所以銀行發(fā)錢之后錢淤積在上層,下不來,沒法轉換成那種會雇傭很多人的產業(yè)資金,開始反復炒作資產,所以放水也就沒啥效果。不僅如此,還導致“富人通脹,窮人通縮”。
有錢人去銀行拿錢,拿到錢也沒啥可投的,畢竟外貿不振,開個飯店吧,一片紅海,能干啥?
思來想去,啥也干不了,要不買個房看看?有錢人都是這么想的,于是都去買一線城市比較稀缺的那種大平層豪宅。所以很搞笑的是,經濟不太好,一線豪宅漲幅卻非常大。這兩天問了下,西城區(qū)很多豪宅不到兩年漲了一千多萬,要知道,這可是在疫情期間,匪夷所思。
但是問題是,有錢人不投資,工廠不開工,工人們賺啥錢?答案是確實最近不好賺錢。
大家看出來了吧,缺乏購買力,是現在所有問題的根源。
現在還沒啥,最可怕的是日本那種情況,老百姓死活不花錢。
也就是老百姓有錢,可都存在銀行死活不花,購買力上不去,整個市場一片蕭條,日本老百姓就是不花錢,能省就省,導致房價一塌糊涂,經濟也一塌糊涂。
日本政府這三十年一直揚言開動印鈔機,稀釋老百姓的財富,看你們花不花錢,甚至把利率干到零(其實不是真的零利率,不過非常非常低,我查了下,存款年利率0.003%),看你們還存錢。而且利率這么低,多少貸點款去花唄,要不買個房?刁民們油鹽不進,就是不花,死都不貸款,愛咋在地。
美國給老百姓發(fā)錢,老百姓花錢太猛,通脹高的一批,日本政府都快饞死那個通脹了,也給老百姓發(fā)錢,老百姓把錢都存銀行,就是不花。
日本現在尷尬的地方就在于:
基建已經完成了,再建也沒啥可建的,大批邊緣地區(qū)被荒廢,那里的基建也被荒廢。
老齡化、少子化導致社會欲望極低,大家不消費,內需不振;
外貿也一直不太行,被中韓的崛起徹底打垮了。
日本的跨國資本在海外做得倒不錯,不過那些錢跟日本老百姓也沒啥關系。
我們接下來最重要的事,就是避免成了日本那樣。
那有啥辦法沒?
我倒覺得不是啥大事,咱們的國人,只要環(huán)境好起來還是愿意花錢的,應該成不了日本那樣?,F在還在恢復期,過了應該能好起來,畢竟去年的經歷對于太多人影響太大了,一時半會消除不了影響。
不過長期來看,想持續(xù)繁榮,離不開“讓富人投資,讓普通人花錢”。
或者說反過來說,普通人敢花錢,社會才有希望,畢竟你的支出就是別人的收入,大家都不花,別人沒錢,遲早傳導到你身上,最后惡果沿著最外圈向內擴散,首先影響個體戶,私企工作的那些,然后是國企,最后是公務員。
但是怎樣讓大家花錢呢?
這不用我多說吧,主要是安全感。社會上現在有個很不好的地方,成天在渲染一種“未來會有大麻煩等著大家”的氣氛,我也不知道哪來這么一股思潮,一開始預料的新冠余波沒咋出現,反而出現了這么一個奇怪東西。
幾乎所有的文章和視頻,都勸你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準備過冬,不投資,不消費,不跳槽,進體制。你們說,這種氛圍下,誰敢消費?可是大家都不消費經濟怎么能好?
你可能問我,那你說怎么辦?
我也沒招,只能勸你不投資,不消費,不跳槽,進體制。因為社會觀念一旦成型,就跟一列火車似的,調頭非常難,大家都覺得經濟寒冬要來了,可能真的要來了,大家都這樣,作為個體只能是保守一些,多存錢,茍住,不然還能咋樣?貿然出頭弄不好就是死路一條。
說到這里,可能讀者小伙伴問,那有啥辦法解決嗎?
我也不知道,只是覺得如果能重新回到穩(wěn)定發(fā)展的道路上,信心應該會回來,消費也會上來。近期最麻煩的事,就是美元加息,大家的外匯都被抽到美國去了,誰也別想好。等下半年或者明年美元加完息,外貿應該都可以喘口氣。
此外最近突然領悟到一個問題,西方發(fā)達國家搞福利,給底層發(fā)錢這操作,可能咱們也避免不了。
簡單的道理,沒有完善的保障制度,可能大家到了一定時候都開始攢錢防老,你也不知道你會活多久,所以攢錢也沒上限,那消費能好有了鬼了。內需不振,就得一直依賴歐美,歐美不買咱們的東西,咱們立刻出問題。
此外傳統(tǒng)的“銀行貸款給富人”刺激效果越來越差,錢都堆積在富人那里傳導不到下邊,下邊沒錢消費,經濟轉不起來。所以可能直接給基層老百姓發(fā)錢不是個壞主意,政府向銀行貸款給老百姓發(fā)錢補充購買力,等經濟好起來再用稅收還,可以避免通脹。
此外還有大家一直在說的分配問題,上文說的給老百姓發(fā)錢,就可以通過向富裕階層加稅,現在越來越多的經濟學者也認識到,對于克服未來的危機,關鍵是對富人征稅。不過還是想說一句,二次三次分配一點問題都沒,全世界都在搞,但是一定要在法制范疇內,不要學印度,不然容易出大亂子。
文末總結一句吧:
疫情放開后GDP反彈5%應該沒啥問題,不過麻煩依舊很明顯,國內國外的購買力依舊太差。短期最大的影響是美元加息,等它啥時候加完息,咱們的外貿應該能好起來。長期關鍵還是內需,內需的關鍵是老百姓心里的安全感,覺得未來不會有大風浪,覺得老有所養(yǎng),才會放心花錢,有購買力才有一切,這可能是未來我們需要重點要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