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選擇葡萄酒一樣,年份,是一個重要因素。“德國制造”,也得看年份。在歷史上,“德國制造”,一直頗有名氣。但在十九世紀下半葉,那名聲很臭,是廉價與劣質的代名詞。那時候,大英帝國是最先工業(yè)化的國家,它的產品,代表著工藝和技術的尖端。“買英國貨”(Buy British),在當時,不僅是人所盡知的時髦語言,還是一種富有的象征。
那時候的德國,工業(yè)很落后,產品從材料、工藝到質量,都很差勁。就連德國人自己,也不喜歡。1876年,一位德國教授兼法官,對了,他還是位機械制造的專家,名叫魯洛(Franz Reuleaux),參加了美國費城(Philadelphia)的世界博覽會上。就是這個德國人,他把展會上所有的德國產品,統(tǒng)統(tǒng)稱為廉價加劣質,痛斥不已。這個舉動,在德國,引起一片嘩然。而在英國報紙上,則成為頭版頭條特大新聞,叫好之聲不絕于耳。一時間,德國制造,如同過街老鼠,臭名昭著。
德國人心里憋著氣,他們很想弄清楚,那個日不落島國,到底有什么神力?于是,他們派出眾多經濟間諜,越洋過海,來到英國。英國人在自我陶醉中,一點兒沒有察覺。君不見,在**小小的經濟巨頭沙龍里,在高等學府中下午茶的餐桌旁,晃動著許多身影,流利的英語中,帶著日耳曼口音。比如那位斯諾普(Schroop)先生,是一個見人就笑、態(tài)度友好的翩翩紳士,自稱只是私下對鋼鐵制造感點興趣的一介草民,但其話題和談話對象的選擇,卻總與最新的煉鋼技術有關。他的真實身份,是后來大名鼎鼎的德國鋼鐵伯爵和兵工巨頭克魯普(Alfred Krupp)。
克魯普,哦,應該稱斯諾普先生,只是當時大批在英國探尋究竟的德國經濟界名人中的一個。那時,這種工作,被稱為“學**旅行”(Studienreise),有點象今天的出國留學。一大批的留英德國學生,在新建的大本鐘(Big Ben,建于1858年4月10日)下穿梭,數(shù)量多得令人起疑。其中,不具備斯諾普先生那種表演天賦的,也大有人在。太過明顯的間諜行為,以至被人察覺后報了警。比如,那位后來的德國煉鐵企業(yè)家赫施(Eberhard Hoesch),就在與人探討煉鐵技術的聊天中,露出了狐貍尾巴。幸運的是,他在警察到來的最后一刻,逃掉了。
這些膽大包天,肆無忌憚的德國人!他們利用各種手段,合法的或不合法的,獲取了大量經濟情報?;氐郊依?,這些情報被研究復制,模仿成產品。然后,再出口到英國,與那里的商品一樣,堂而皇之,進入英國家庭。德國當時低廉的勞動力價格,更使德國產品,有著廉價的特征。一時間,在英國市場上,從鉛筆、玩具、藥品、鐘表、啤酒、紡織物、工具到鋼琴和家具,無不充斥著“德國制造”。
一位英國記者威廉姆斯(E. E. Williams),多少年之后,寫了一本名為《德國制造》的書。談到當時鋪天蓋地的“德國制造”,他使用了憤世嫉俗的幽默口吻:英國人吶,當你的妻子,從歌劇院回家,從聽到的歌劇音樂、歌劇演員、指揮、樂器,甚至樂譜,都是“德國制造”,你有何感觸?當你在夢中,也受到“德國制造”的追逐,那個可怕的標志,顯示在圣彼得的光環(huán)上。你被禁止進入天堂,唯一的理由,僅僅是因為你的頭額上,缺乏著“德國制造”的烙印。
最可氣的,是來自德國索林根(Solingen)刀剪餐具,居然膽敢仿造鋒利、耐用的英國謝菲爾德(Sheffield)名牌產品。十八世紀四十年代,謝菲爾德人發(fā)明了坩堝鋼工藝,因而鍛造出比以往更高質量的鋼鐵。同時,他們還發(fā)明了一種將熔化的銀鍍在銅錠上、生產銀餐具的技術。從此,“謝菲爾德餐具”名揚四海,盡人皆知。然而,德國的垃圾貨,使用低劣的材質和錯誤百出的技術指標,看起去卻與謝菲爾德餐具一模一樣,還異常便宜。這還了得?
英國人氣蒙了。這些可惡的德國人,這些可惡的“德國制造”!必須做點什么,來阻止這種廉價劣質的垃圾貨的蔓延。1887年8月23日,英國議會通過了一項法案(Merchandise Marks Act),其中規(guī)定,所有的外國進口產品,必須打上產地國的標志。而這項法案的重點打擊對象,就是來自日耳曼的“德國制造”。從此,偷偷摸摸的德國垃圾貨,英國30%的進口產品,如同烙在臉上的“紅字”,裸露在英國消費者面前。
這是大英帝國的一個杰出發(fā)明。在一個時期內,也是一個打擊海盜、抵制偽劣產品的銳利武器。更有甚者,它還激發(fā)了英國人愛國主義的熱情,抵制“德國制造”,保護民族經濟,一箭雙雕。英國人太自豪了,一個小小的標記,竟能有如此巨大的威力。
但是,多少年之后,再回過頭來看,不能不說,這是一個戰(zhàn)略失誤,一個重大的誤判!其原因,是英國人低估了日耳曼人的氣性。歷來,德國人在世人眼里,都是毫無幽默感的書呆子。但恰恰是這個書呆子,身上還有著非同小可的秉性:理性、嚴謹、勤奮、守時、敬業(yè)、系統(tǒng)、精確、講究科學,凡事不做則已,做則做至完美極致??恐@些秉性和美德,僅僅十年光景,“德國制造”的消極聲譽,就被德國人扔到了爪哇國。
1896年,英國記者威廉姆斯(E. E. Williams)在他的《德國制造》書中,大聲疾呼,那項法案,那個大英帝國的偉大發(fā)明,錯就錯在,它給德國生產廠家,做了免費廣告。它所起的作用,不是一篇探討貿易關系的學術論文,而是一個“戰(zhàn)斗的號角”。
是的,這是一個喚起德國人所有潛能的戰(zhàn)斗號角。那個“紅字”,那種聲譽,不僅僅只是刺痛了他們的心。他們從那時起,開始了行動。不再是抄襲仿造,而是自己發(fā)明創(chuàng)造,研制出屬于自己的、名副其實的原創(chuàng)“德國制造”。那些書呆子們,他們沒有忘記魯洛(Franz Reuleaux)教授的話:“征服世界市場,不能靠廉價的商品,必須拿出上乘的質量!”
威廉姆斯(E. E. Williams)在他的《德國制造》書中,曾提到過一家在埃爾博菲爾德(Elberfeld)的化工企業(yè)。這家不大的工廠,竟然雇傭了60多名化學工程師。這些人拿著高薪,卻并不參與日常生產,只做科研。科研,這是德國人的叫法。威廉姆斯說,在英國人眼里,這些人,啥都沒干。等到“啥都沒干”的那些人,發(fā)明出一種新的產品,這個德國企業(yè),就在高質量、新產品的路上,又向前邁了一步。威廉姆斯補充說,這樣的企業(yè)在德國,并非個別現(xiàn)象。埃爾博菲爾德,是整個德國體系中的一個小小組成部分。
除了科研,德國人還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工業(yè)標準體系,叫做“DIN Norm”。從1918年的第一號“錐形銷”標準開始,迄今已有33149個標準項目。這些標準,日積月累,涉及到從工業(yè)生產到民用產品的各個領域。如今,其中80%以上的“DIN Norm”,已為歐洲各國所采用。
很快的,英國消費者就根據(jù)自身的使用經驗,得出了新的感受和認知:還是那些同樣的“德國制造”,鉛筆、玩具、藥品、鐘表、啤酒、紡織物、工具、鋼琴和家具,比起本國產品,變得結實、耐用,而且一如既往地便宜。這種性價比高,物美價廉的美譽,也漸漸風靡世界。“德國制造”,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認可,成為優(yōu)質產品的標志。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在德國,又出現(xiàn)了被稱為“德國奇跡”的經濟發(fā)展高峰。汽車、洗衣機、吸塵器和電視機,不用英國人強迫,自覺地帶著“德國制造”的標記,走向全世界。
自此,“德國制造”的概念,從最初的生產國標記和海盜名聲,轉變到原創(chuàng)標志,延伸為德國高效率、完美工藝的代名詞和優(yōu)質可信產品的同義詞。“德國制造”,帶著耐用、可靠、安全和精確的基本特征,有著專利創(chuàng)新的聲譽。蒸汽火車頭、電話、汽油發(fā)動機、電動機車、排字機、汽車、柴油發(fā)動機、飛機、X光射線、雷達、微型照相機、電子顯微鏡、直升飛機、太空火箭、傳真機、掃描機、磁帶隨身聽、MP3播放器、阿司匹林和磁懸浮列車,都是德國人的發(fā)明和原創(chuàng)。
那個英國法案制定的始作俑者,德國城市索林根(Solingen),如今已是馳名國際的“刀城”,產生了諸如雙立人(Zwilling)、博克(B?ker)和三叉牌(Wüsthof)等國際頂級刀具品牌。借用一句雙立人的廣告詞:“人世間,只嬋娟一劍,磨盡天下英雄。”德國人,只十年一劍,磨盡心中憂痛??磥?,凡事只要認真做,就沒有做不成的。
更多信息請關注微信公眾號: “OK智能制造” 請掃描下方二維碼并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