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融資總額不斷創(chuàng)出歷史紀錄時,GDP增速則一路下滑。
金融危機之后的5年,雖然不斷微調和變換政策基調,但中國經濟其實一直在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通過各種方式加杠桿。其時間之長,幅度之大,經濟史上罕有其匹。
當前的經濟局勢,讓我想起在2011年年初,我給《大拐點》一書作結的結語。我曾經這樣寫道:“后面的故事,將重復2007年至2008年或者1997年的那一幕。種種證據都顯示,這一次的主角是中國。”
前者說的是那個至今仍讓人心有余悸的美國次貸危機,后者說的則是新一代人幾乎毫無記憶的亞洲金融危機。
這是一段多少有些隱晦的暗喻。我的意思是說,中國將可能是下一次全球重大危機的震中。不幸的是,這個在當時可能被絕大多數人視為天方夜譚的悲觀揣測,卻在以清晰的方式步步展開成一段當代史。
信貸刺激不是神器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后,中國政府推出了超大規(guī)模、超強力度的貨幣及財政刺激。中國經濟迅速觸底反彈。其反彈速度之快,反彈力度之大,不僅捍衛(wèi)了中國的經濟神話,更引得一眾理論家開始煞有介事探討起所謂中國模式。
他們似乎急切而且非常誠懇地想探尋:在這個似乎永不落幕的經濟增長神話后面,究竟隱藏著什么樣的制度與文化密碼。
然而,所謂的中國模式熱,注定只能是一次短暫的思想喧囂。因為激發(fā)這個理論想象的中國經濟神話,注定要和這個星球上的其他經濟神話一樣,必須服從這個星球一些最基本的自然法則,必然受制于地球引力的作用。
果然,在政府逐漸減少刺激劑量之后(注意:中國僅僅是減少刺激劑量,還遠遠談不上退出),中國經濟開始迅速回落。2012年一季度,經濟增長的回落速度似乎遠遠超出了政府的心理底線。于是,中國的宏觀管理者開始頻頻在各地視察,并提出了“穩(wěn)增長”政策。
從“保增長”到“穩(wěn)增長”,一字之差,固然體現了當局對刺激政策愈發(fā)克制和謹慎,但管理者的無奈也同樣昭然若揭。他們只能重新祭出傳統的貨幣及信貸刺激政策——這個神器在過去幾乎百發(fā)百中。
中央政府既然有“穩(wěn)增長”之意,地方政府、央企等形形色色求“錢”若渴的企業(yè)及冒險家們自然如獲至寶。在經濟管理當局的默許下(雖然沒有直接鼓勵),巨量新增信貸及負債通過各類影子銀行的所謂創(chuàng)新被創(chuàng)造出來。其結果是:中國的貨幣存量迅速達到百萬億之譜。而M2/GDP達200%,幾乎創(chuàng)下全球最高紀錄。
在經過大半年的穩(wěn)增長努力之后,中國經濟在2012年四季度終于在一個明顯的下降通道中止跌回穩(wěn)。而中國股市也在跌破2000點之后開始迅速反彈。
在中國經濟止跌回穩(wěn)的背后,則是中國貨幣存量突破歷史紀錄以及各類經濟主體的負債率以危險的速度迅速攀升。
但無論如何,經濟止跌回穩(wěn),似乎暗示了中國經濟管理者仍然牢牢控制著局面,而傳統的信貸貨幣刺激仍然有效地發(fā)揮作用。當此時,頭腦簡單的周期論者一片歡呼雀躍:中國新一輪經濟增長周期已經啟航。
然而,中國經濟止跌企穩(wěn)的幻象僅僅持續(xù)一個季度,讓人大跌眼鏡的2013年一季度的數據便給了這些周期論者當頭一棒。
中國2013年一季度的GDP增速只有7.7%,大幅低于市場一致預期的8%,也大幅低于2012年四季度的7.9%。有人計算,按照這個趨勢,中國全年的經濟增長很有可能跌入6%甚至更低的區(qū)間之內。
這實際上是表明,去年通過影子銀行等各種工具所釋放出來的新增信貸及貨幣,對中國經濟的刺激效果僅僅維持了一個季度不到。而刺激效果之疲弱,也與政府往日呼風喚雨的歷史形成鮮明對比。
在人們的印象中,只要中國政府愿意,經濟的高速增長總是能夠手到擒來。這一次,主事者似乎有些力有不逮。雖然領導人在各種場合表示,經濟增速下降是中國政府主動調控的結果。但這個話恐怕最多說對了一半。
實際上,早在幾年之前,眼見中國的貨幣越發(fā)越多,杠桿越加越重,我們就曾推論,貨幣及信貸拉動經濟增長的邊際效果將會逐漸遞減。
我們甚至不合時宜地揣測:中國正在進入流動性陷阱。所以,中國政府在宏觀控制能力上的這個看上去“有些意外”的失準表現其實并不意外。而這個意外,可能正在預示著中國經濟的一個重大時刻的來臨。